為什麼不能餵食野外的任何動物

餵食動物雖然可以讓他們獲得暫時的溫飽,但長期而言其實會衍生出很多問題,不管是對伴侶動物的動物福利維護與提升,或是對野生動物的生態保育與環境保護,都會帶來許多負面影響;儘管餵食這個行為本身是出於善意,但如果忽略從整體面去進行思考與必要管理,只會造成更多動物的痛苦。呼籲大眾請勿餵食任何動物,忍一時才是真正為動物好,大家一起努力!

常被餵食的動物有哪些呢?

1. 臺灣彌猴

勿餵食台灣彌猴

野生獼猴天性會躲避人類,一旦被餵食過,會以為…「人類=帶著食物的傢伙」。於是,野生獼猴看到人類,就有可能出現「攻擊搶食行為」!長久下來的失序行為,大家對野生獼猴的印象就越來越差...

2. 松鼠

勿餵食台灣彌猴

常在森林間跳躍的松鼠,原本是以植物、果實為主食。習慣被餵食後,族群數量會增加,漸漸超出了生態平衡...平常喜歡啃樹皮控制門牙長度的松鼠們,啃食的狀況會加劇。造成樹林枯死、減少,形成破壞生態平衡的負面循環!

3. 野鳥

勿餵食台灣彌猴

幼年鳥類若長期接觸人類,容易產生「印痕現象」(將人類誤以為親鳥)。變得依賴餵食之後,容易遭受到惡意捕捉、獵殺!而人類的食物事實上也不適合給野生動物食用。因餵食而造成物種聚集,使傳染病更容易快速擴散...

此外,常會引發餵食野鳥的動機還有「誘拍」,有些生態攝影師為了拍出極佳的畫面,會將麵包蟲等誘餌塞在枝頭,吸引目標物前來取食,但生態攝影最重要的考量應是「不傷害生物和環境」,要以「記錄自然美好」為出發點才是。

4. 遊蕩動物 (非野生動物)

勿餵食松鼠

最後介紹的遊盪動物,也就是大家不陌生的流浪貓、流浪狗,比起上述介紹的野生動物,更常被餵食。

很多人因為愛心,就不斷在野外餵食浪浪。浪浪滿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,也提高他們的存活率,導致族群數量慢慢增加。為求生存,浪浪會與野生動物競爭棲地和食物,頻繁的接觸也會導致傳染病交叉感染,帶來疾病威脅(比方說狂犬病)。浪浪的群聚可能會攻擊過路人,造成人身安全的影響。

感謝陽明山國家公園授權使用部分圖文,原始文章刊載於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全球資訊網保育專欄